科学与佛学的世纪对话 引子: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在人类已进入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却越来越成为了对佛学理论的有力佐证。而且,在当今科学界与佛学界的交流和对话也越来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显亲密。由此,也映证了爱因斯坦这位一代科学宗师预见的正确性—-
某日,一位佛学高僧与几位科学家坐到一起,又开始了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探讨。刚巧一位美女服务员,端着茶具向他们走来,于是围绕这位美女,佛僧与科学家们展开了今天的对话:
佛僧:各位专家,很高兴我们又有幸聚在一起。今天我们大家借着这位走来的服务员,展开我们的探讨。请各位站到各自研究专业的领域,对走来的这位美女进行一下描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只是进行技术探讨,丝毫没有对这位服务员不恭的意思。
物理学家:我先来说说,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位看似有形之体的美女,其实是由无数、可无限细分的、高速运动的微粒子组成的粒子雾。但在我们人眼可视的范围内,这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美女,其实,这是我们人类视觉的错觉。
化学家:从我们化学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位看似有形之体的美女,其实是由碳、水、铁等几十种元素按照一定架构组成的个体,说白了,就是一团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化学体。
生物学家:刚才两位专家讲得很好,但从我们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美女是由皮肤包裹、上百块骨头支撑、由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几大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并可继续细化为器官、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人体就是一个由可无限细分的元素组成有机体。
佛僧接着几位科学家的话说:刚才几位专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前面这位美女进行了技术性的描述。几位专家的描述,恰恰映证了佛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是映证了佛学的“诸法无我”论。即佛学中的缘起性空论,佛学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各类可无限细化的粒子组成,由习业牵引,因条件聚合而成。而究其根本,世间没有一个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即: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没有独立的自性存在。拿人来说,张三的肉体不是张三,是张三的肉体;而张三的思想,是其思想,也不是其本者;我们试着让张三自己去找找,或我们帮他找,那个主宰其肉体或思想的张三在哪里?你永远也找不到。而且张三也就是一个名称,或许他那天心血来潮,就改名不叫张三了。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成主宰的独立自性存在。
二是映证了佛学的另一个理论,就是“诸行无常”。佛学认为,世间一切个体,不管有灵性或无灵性,都是由无限可细分、高速运动的微粒子组成,因此每个个体,时时都在运动、变化。再拿人来说,表面看似没有变化的人,其肉体的新陈代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细胞在不断产生,旧的细胞在不断死亡,因此前一刹那的人体与下一刹那的人体其实是不一样的。前一秒的肉体,其实在下一秒,已经变成为另一个肉体了。而且,人的思想也象河流一样,是一种妄念不断、念念相续的意识流。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物物都有成住坏灭,世间没有从里到外绝对没有变化或静止不动的物体存在。这就是佛学的诸行无常论。
三是从一个侧面映证了佛学中“万物唯心”的观点。佛学认为,我们所见所闻的外界,特别是善恶、高下、长短、美丑等等分别,全是自心的化现。同样看一个女子,物理学家眼中是一团粒子雾,化学家眼中是一堆元素,生物学家是一团细胞。由此,看出佛学的“万物唯心”是有其道理的。
以上三个观点中,“诸法无我”和“诸行无常”,是佛学四法印论中的其中两个。佛学“四法印”论,是佛学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基本参照。“四法印”中的另两条理论是“有漏皆苦、涅磐寂静”,已超出今天与科学家们探讨的范畴,要留待以后,与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作进一步的探讨。不知各位专家对佛学的这些思想有什么见解?
几位科学家们赞叹道:现在看来,科学与佛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和辨证思维,佛学中叫因明学)、研究的态度是一样的。实际上,科学是狭义的佛学,佛学是广义的科学,难怪爱因斯坦会做出那样的结论,也难怪现在那么多科学家在参研佛学···
|